4月22-25日,党委委员、副院长孙大刚等一行赴江西婺源、安徽查济、安徽黟县写生基地,调研检查2025年春季写生课程教学、基地管理情况。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负责人、教务处人员陪同调研。
孙大刚仔细查看写生基地的食堂、教室、宿舍等,深入了解住宿、餐饮、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保障落实情况,认真听取基地负责人汇报,与带队教师座谈交流,观摩师生写生作品,深入了解同学们的调研实践,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写生心得。
孙大刚在调研中指出,写生课程成果应体现“三关注”原则:以学生发展为核心,以课程质量为根本,以作品产出为导向。同时注重写生实践与思政教育协同,在艺术创作中渗透审美教育、生命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,引导学生通过“跋山涉水的实践”实现“格物致知的升华”,最终形成专业素养提升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双向赋能。各教学单位需及时总结反馈,持续优化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,使写生教学真正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、艺术与生活的重要桥梁。
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:
一、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特色融合
写生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载体,须以教学大纲为纲领,深度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系统化设计。各专业应根据学科方向选择适配的写生基地,注重基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性。通过稳定的基地建设保障教学连贯性,减少学生流动性,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无缝衔接。课程目标需明确量化标准,将技能训练与专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,推动学生从基础写生向专业创作进阶转换。
二、教学规范实施与育人机制协同
课程执行需遵循“教学规范与创新实践并重”原则,教师团队需践行立德树人使命。明确写生课程任务要求,过程中结合实地场景开展针对性辅导,将技法传授与审美价值观塑造相融合。同时强化全流程安全管理,建立涵盖食宿安全、交通保障、应急响应的防控体系,确保学生身心安全。教师需兼顾教学管理与生活关怀,通过集体写生实践引导学生融入社会、培养团队精神,实现“艺术创作”与“人格成长”的双重目标。
三、教学成果转化与持续优化机制
课程成果需体现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、以作品质量为标尺”的导向,通过写生作品集中展现教学效果,并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评价。教学单位需建立动态反馈机制,及时总结基地运行、课程设计、师生互动中的经验,针对问题优化基地设施与课程结构。同时拓展写生教学的育人外延,将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通过自然观察与社会调研引导学生树立“格物致知”的探索精神,最终实现专业能力提升、人文素养培育与实践教学创新的协同发展,搭建起连接课堂、社会与艺术生态的桥梁。
本学期,全校共有8个教学单位60个班级共计1374名学生外出前往学校签约基地实施实地写生,所有写生课程均在学校签约基地完成。





